贴近年轻人情感需求 让毕业旅行更富有意义

【摘要】旅游早已不止于“抵达目的地”这一简单行为——它是青年人认识世界的窗口、确立自我认同的镜鉴,也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崭新起点

旅游早已不止于“抵达目的地”这一简单行为——它是青年人认识世界的窗口、确立自我认同的镜鉴,也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崭新起点

对许多年轻人而言,毕业不仅是学业的终点,更是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起点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,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用一场旅行,为青春画上逗号、为未来积蓄力量。近日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,近六成受访高校毕业生完成了毕业旅行,其中“丰富人生体验”“身份转换过渡”“告别过往学业生活”“放松休闲”是主要的出行动机。由此可见,毕业旅行不仅是一次空间上的迁徙,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“过渡性仪式”,折射出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期对自我认同、情感寄托与未来想象的多重诉求。

不同于常规旅游,毕业旅行承载着纪念、过渡与身份转变的多重意涵,是一种情感表达与自我认同的仪式。正因如此,这一季节性的出行热潮逐渐摆脱“临时性消费”的刻板印象,成为文旅产业中兼具可持续发展潜力、深厚文化内涵与独特仪式感的旅游形态之一。

一年一度,源源不断,毕业旅行市场具有持续性与独特性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普通、职业本专科共有毕业生1059.38万人,普通高中毕业生约为890.99万人。每年有庞大的青年群体面临迈向新阶段的重要节点,成为毕业旅行的潜在群体。同时,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》显示,2024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均每次旅游消费为1024.04元。综合估算,毕业旅行市场的潜在规模十分可观。毕业生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中节奏固定、需求明确的重要细分客源群体。

对文旅产业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每年一度的“青春出行潮”,更是一个具有长期培育价值的稳定市场,并呈现出三大鲜明特征,即消费需求兼具理性与感性、决策过程高度社群化,以及传播效应强与口碑带动力大。具体而言:其一,毕业生虽有预算限制,但情感投入高,倾向于为“纪念意义”和“独特体验”买单,强调“值得”与“专属”;其二,旅行多为同学共同策划,偏好自由行、轻团游或内容驱动型行程,追求“非标”与“定制”;其三,青年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,可以形成二次传播,对目的地品牌建设及青年友好城市形象塑造具有显著增益效果。

毕业旅行热潮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,更是一次产业机遇。面对高热度的“青春出行”,文旅行业应积极回应:一方面,打造“青年友好型”目的地产品与场景。青年游客渴望的不仅是风景,更是“被理解”与“被看见”的氛围。这就要求在目的地建设中融入青年语境与兴趣偏好,增设音乐节、非遗手作等互动场景,并开发纪念手账本、定制明信片等“毕业系列”产品,为旅行沉淀专属情感记忆。另一方面,优化“轻量级”“社交化”的旅游产品与服务。鉴于毕业旅行多集中在3至7天的中短途行程、同行规模小且崇尚自由,目的地应推出灵活“模块化”的产品组合,便于青年自主拼配行程;同时,强化青年旅舍、共享交通、扫码导览等配套服务,切实降低旅行门槛,提升便利性。

此外,营销创新与安全保障同样关键。全行业需借力社交媒体,推动UGC(用户生成内容)反哺营销。青年游客热衷记录分享,社交平台内容深刻影响其决策。因此,可通过“毕业季主题征集”“青旅探店挑战”等活动引导内容沉淀,形成“内容即推广”的良性循环,并联合高校社团、校园媒体开展品牌联名、主题打卡等工作,快速聚拢流量。同时,必须注重安全保障与心理引导,提供深层情绪价值。针对青年群体出行经验相对不足的特点,应强化信息指引、应急处理和安全预警提示,为其旅程保驾护航。探索融入心理建设的内容设计,如设置“心愿邮筒”“毕业树洞”“陌生人信件交换”等暖心环节,不仅能增添年轻人的心理慰藉,更能提高旅行体验的情感温度。

毕业旅行,不是终点,而是走向世界的一步。毕业旅行不仅是一批人的青春落幕,更是旅游业与青年群体对话的良机。毕业旅行所体现的代际稳定性与情感号召力,为文旅行业以“青春之名”更新服务逻辑与内容设计提供了可能。在这里,旅游早已不止于“抵达目的地”这一简单行为——它是青年人认识世界的窗口、确立自我认同的镜鉴,也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崭新起点。旅游行业应以此为契机,通过不断打磨提供贴近青年价值观与情感需求的服务与内容,让毕业旅行成为承载美好回忆、富有意义的独特旅行体验。

分享到: 更多
返回列表